空氣質量“輕微污染”和“輕度污染”的區(qū)別
最近,北京等地的空氣質量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。“綠色北京綠色行動宣講團”成員、德國漢諾威大學自然科學博士李皓認為,人們的實際感受和環(huán)保部門公布的空氣質量報告有較大差異,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的空氣質量評語使用過于寬松、模糊,不能很好滿足公眾的知情權,容易產生很大的誤導。
我國的空氣質量按污染指數(shù)分級,指數(shù)越高,污染物濃度越大。空氣質量分為5級,評語有7個:優(yōu)(一級,污染指數(shù)0—50)、良(二級,51—100)、輕微污染(三級1, 101—150)、輕度污染(三級2,151—200)、中度污染(四級1,201—250)、中度重污染(四級2,251—300)與重污染(五級,大于300)。
李皓說,中國制定空氣質量標準時參照了美國的標準。美國對空氣質量的評語是:良好(0—50)、中等(51—100)、對敏感人群不健康(101—150)、不健康(151—200)、很不健康(201—300)、危險(301—500)。
“對比中美兩國的空氣質量分級和評語,可以清楚地看到,我國的空氣質量評語難以讓公眾明白空氣到底是安全還是不安全、對健康影響有多大。而美國對空氣質量直白的評語,能讓人們一聽就知道,今天是否應該少出門。”李皓說,美國對0—50(一級)的評語為Good(好),我國稱為“優(yōu)”;對51—100(二級),美國的評語是moderate(中等),我國稱為“良”,造成了很多誤解;到101—200(三級)這個級別時,我國的評語為“輕微污染”和“輕度污染”,容易使大眾以為沒什么危害,但美國對此級別的評語則是“不健康”。
目前,在我國絕大多數(shù)城市中,空氣里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(PM10)。對于發(fā)展中國家,世界衛(wèi)生組織建議:一年中,最多有三天PM10的日均濃度最高為150微克/立方米,長期暴露于PM10的濃度不應超過70微克/立方米。李皓認為,當PM10在51—150微克/立方米的濃度范圍內,我國城市的空氣質量報告評語均為“良”,這對保護我國公眾的健康極為不利。
“在繼續(xù)加大污染治理力度、提高空氣質量的同時,我國應盡快修改空氣質量報告的評語,與世界接軌。”李皓建議,保留“一級”至“五級”的分級,去掉“優(yōu)”、“良”、“輕微污染”、“輕度污染”這類不科學的評語,使用“好”、“中等”、“不健康”、“很不健康”、“危險”等評語,清楚地描述各級別與公眾健康的關系,使百姓一目了然。
李皓認為,修改對空氣質量報告的評語,既能更好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,防止健康受到危害,又有助于公眾了解中國面臨的空氣污染挑戰(zhàn)的嚴峻性,激發(fā)全民為凈化空氣出力。